更新時間:2025-02-11
在溶洞設計和施工中,灌注混凝土時遇到的“超方”問題,聽起來或許是技術性很強的細節(jié),但它卻深刻影響著整個工程的安全性與穩(wěn)定性。不同類型的巖洞,往往需要我們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。你有沒有想過,為什么灌注時“超方”就成了常見現象?其實,這背后有著深刻的技術與實踐原因。
對于深度較淺的矮巖洞(小于1米),在周圍沒有其他巖洞分布的情況下,樁孔完成后直接灌注混凝土,偶爾出現的小量超方并不意外。這種情況類似于手術中的小切口,盡管有些外溢,卻并不會影響整體效果。舉個例子,在某項目中,經過詳細勘測后,我們發(fā)現矮巖洞的灌注幾乎不需要太多額外的技術處理,能夠順利完成。
然而,面對稍高的巖洞(1米到4米),尤其是當其周圍散布有其他巖洞時,情況則變得復雜。這時,我們通常選擇用特定的填充物(如2號或3號填充料)先填充巖洞,接著繼續(xù)鉆進。這種操作不僅增加了施工的步驟,也提高了填充后的穩(wěn)定性。曾有一個案例,巖洞間的散布比較復雜,通過這種處理,成功避免了施工過程中的不穩(wěn)定因素。
當巖洞深度超過4米時,情況變得更加棘手。此時,傳統(tǒng)的填充物往往無法完美填充巖洞,施工難度陡然增加。對于這類高巖洞,我們通常采用水泥砂漿或低標號混凝土填充,并待其初凝后再進行鉆進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一過程中,巖洞內若有富水現象,填充后的砂漿很可能被水稀釋,導致凝結效果受影響。就像在暴雨中堆積的沙子,水分的介入總能改變原本的平衡。
此外,對于彼此連通的巖洞組,施工時可以通過相鄰樁孔的分布深度來判斷是否存在交叉部分。針對這些巖洞組,通常采用“組施工”的方式,先將彼此連通的巖洞底部統(tǒng)一鉆進,然后進行回填和壓實。這種方法不僅能夠確保巖洞被充分填充,還能最大限度地節(jié)約混凝土的使用。
你是否曾意識到,技術細節(jié)的掌控,往往在工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?在溶洞施工過程中,如何科學合理地處理每個細節(jié),不僅關乎工期與預算,更影響項目的最終質量。